1. 首页 > 品牌

尘土纷嚣是什么意思例句(尘土纷嚣什么意思解释)

  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竞赛试题

  第「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坠落(duò)烟渚苍穹渲染(xuàn)

  B.婆娑(pō)摇曳迂回(yū)马蹄

  C.莹白(yíng)勾勒天涯低吟

  D.馥郁( xiàng)洒脱(sǎ)羞涩恍然(huǎng )

  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朦胧 花雷 仰望高空 一碧千里

  B.潇洒 蕴育 顾影自怜 襟飘带舞

  C.衣襟 笨拙 心驰神往 风光旖旎

  D.豪端 绿菌 黑云翻墨 平淡无味

  3.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爱 愉快 舒服 团结互助

  B.亲热 欢呼 愁怨 尘土纷嚣

  C.单薄 乐趣 浑浊 孤芳自赏

  D.笨拙 境界 柔美 昏昏睡去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B.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C.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D.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C.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D.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晴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B《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难结的结。

  C.《花之歌》是匈牙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贬谪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7,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

  B.这段文字写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C.文中加点的词语“惊叹”“久立四望”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

  D.草原的环境十分静寂、荒凉,骏马和大牛给草原带来了生机

  8,对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无边

  B.“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显得十分单调。

  C.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D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9.对画波浪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B.“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C.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D.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之所以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是因为作者是初次见到草原。

  10.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来源:学*科*网]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看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向,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

  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B.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数肠挂,百转千回

  C.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

  D.作者一味赞颁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渲染优愁,没有现代人的酒脱

  13.对这篇散文写法上的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托物言志B.欲扬先抑C.象征D.借景抒情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4.这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5.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来源:Zxxk.Com]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本意是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C.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D.这首词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6.对这首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第二卷(表述题,共32分)

  五、(16分)

  17.古诗词名句默写,(12分)

  卷地风来忽吹散,

  ,听取蛙声一片。

  例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仿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六、(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我家巷ロ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手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

  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善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图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许多对孤子的啊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灌输的片面观点和加诸的束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于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对树对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19.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4分)

  20.从全文来看,“我”对菩提树的死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21.菩提树死了,是谁杀了菩提树?(4分)[来源:学§科§网Z§X§X§K]

  22.从内容上看,第三自然段似与第一、二自然段重复,那么去掉第三段行不行?为什么?(4分)

  七、作文(40分)

  23.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块手帕,花儿的芬

  芳,浩瀚书海的墨香……带给我们许多感动。

  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ppjgdq/60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bmzkj0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