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惠的侗寨店铺(惠惠的花园)
文:杨惠惠
父亲常约一群老人到家里喝酒,他不认得字,所以也不会打牌,随着年纪渐长,老年的乐趣就剩下喝点小酒了,只要他开心,我们也都不愿过多干涉。
人们来过几次后都说:“还是你好福气呀,我们经常到你这喝酒,你老伴不说你,儿子儿媳也不说你,你女儿还给我们做饭。”
我在旁边伴笑:“菜都没有什么好菜,只要你们觉得开心就好。”
此时,坐在父亲旁边的一位阿伯说:“我也想叫你们到我家里喝点小酒,可是有心无力呀,家里我作不得主,我平常连客厅都不好进,进了以后,儿媳妇会不开心,叫你们去喝酒,那是更不可能的事了。”
他一边说一边抹眼泪。
我们都安慰他,何必介意那么多呢,年纪大了有伴喝酒就来,用不着你来我往,只要大家开心就好。他说大儿子还好些,可是老伴跟大儿子一起住,所以他只能住小儿子这里。
我很好奇,为什么老伴还在,却要分开住?
老人说,人年纪大了,干不动活了,也没有收入,只给子女添负担,分开住,孩子们负担小些。
他的小儿子到县城买了房,所以他也就跟到县城住,老伴跟着大儿子在乡下住,一年才见一两次面,偶尔回去,老伴总有说不完的话,每次都是拉着他的手紧紧不放,直到把他送上了公交车才肯松开。
“这辈子也不知道还能见老伴几次,又没有手机,平常想说句话都难。”老人又抹着眼泪说。
听着阿伯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明明只隔着二三十里路,对于他们却是咫尺天涯,或许一次离别此生便很难再相见。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而且就在我身边。
母亲告诉我,这种现象现在已经不少见啦,很多家里有两个或多个儿子的都是这样赡养老人了。
母亲给我讲了邻村的一个故事:有对夫妻育有两个儿子,因年纪大了,所以两个儿子决定把老人分开赡养。
老头跟着大儿子,老太太跟着小儿子,小儿子在浙江那边打工,回家过年的时,把母亲接去浙江,临走的时候,老头给妻子包了一个红包说:“你第一次出远门,要跟着小儿子到外面去了,不知道咱们多久才能再见,给你包个红包,以后照顾好自己。”
妻子拿着红包,抹着眼泪跟着小儿子上了去往浙江的车。
令人想不到的是,妻子去了半年后便在外面病逝了,老人悲痛欲绝,没想到那一别,竟成了永别。
大儿子也悲痛万分,逢人便说,以后不要把老人分开赡养,悔了一辈子呀,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有一种痛,永远无法弥补,有一种伤,永远无法愈合,有一种思念永远成了回忆,俗话说:行孝要趁早,切莫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龙应台说过一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
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龙应台年近60时写的这段话,她目送过儿子成长,也目送过父亲离世。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在我们的眼中,他们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如今,我们渐渐长大,他们渐渐老去,他们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了,年迈的他们,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与伟大。
我的老师说,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还有心灵的陪伴和当年他们给你的拥抱。
希望我们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去呵护他们,也希望家里有两个或多个儿子的人们,不要再把父母分开赡养,也让他们有个可以随时说话,可以相互关心的伴儿,莫再相望于那不远却无法牵手的江湖。
原来的侗寨并不是这样的,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年轻人不得不外去打工,随之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而如今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又让养老进入了另一种局面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