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学常识(论语和孔子的文学常识)
孔孟语录三则文学常识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
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
[内容述评]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乙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患”等所潜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忧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这十二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圆。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三个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
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
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王。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陶型传)
孔子文学常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评介】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 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 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与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官员,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表现了“万事通”、“博学家”的“风采”,下基层、搞调研在情况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时候就发指示、提要求、做决定,流露出一种“傲视万众”、“唯我正确”的态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决定有时与基层的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基层照此做下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学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更不要自认为能“升”而知之,认为自己一旦当了领导就对什么问题都有发言权。这是做学问做官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时下有些“专家”、“学者”,总喜欢对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发言,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结果是“专家意见”并不“专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些“专家”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在减弱。与此相对照,让人更觉得作为学术大师的丁肇中“三问三不知”,对于学人来说十分可贵,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与诚实,不仅是科学家、艺术家和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知识都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来的,与官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个别官员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识长”、“官大本领强”,其实是官僚主义在作怪,并错误地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处”,才不至于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确实“高”。这些官员“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给人民、国家带来损失“事大”!谨防“升而知之”,才能使个别官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才能注意学习、加强学习,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实践“三个代表”,更好地为人民、国家作贡献。否则,总认为“升而知之”,就会堵塞其提高、前进的道路,最终贻害无穷。
孔子和论语的知识点
一、常识部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三、字词部分
1、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
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论语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
四、与学习有关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
文学常识(人物简介及主要作品)①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专著作品
《六经》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诗歌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孔子的文学常识
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即语录体散文集及《五经》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23
评论
分享
举报
anzhanbang1111?
推荐于2017-11-26?·?TA获得超过1991个赞
关注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198
评论(2)
分享
举报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买高中常识语文上万能的淘宝!优享品质,惊喜价格!
购物上淘宝,诚信商家,高人气热卖商品,淘你满意!支付无忧,交易更放心!
广告
高二语文文学常识_高中在线辅导学习平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知识归纳总结。不放过重点,不错..ff.mfxjy.cn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查看更多
? ?
其他类似问题
2007-02-26孔子文学常识61
2015-10-14文学常识(孔子论语)37
2014-10-07关于《论语》和孔子的文学常识48
2016-04-06文学常识(人物简介及主要作品)①孔子5
2013-12-04孟子的文学常识94
2012-01-13《论语》文学常识?284
2020-11-14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1
2017-04-07论语的文学常识7
更多相关孔子的文学常识的问题?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生死瞬间,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
河南特大暴雨,从何而来?
发大洪水的水最后都流哪去了?
暴雨灾后生水能不能喝?
相关推荐
语文高中知识_高中学霸公布考试方法_运用简单_成绩上升稳!
语文高中知识,高中生努力了还学不好,看看学霸经验,高一到高三教你如何考出理想成绩!
mo.xyqqinter.cn
高一语文文言文常识题,知识归纳总结。不放过重点,不错失任何一分
高一语文文言文常识题 免费领取 高中学习方法!思维+技巧=学好数学!
ff.mfxjy.cn
语文高中知识知识点汇总_提升高中生成绩的方法
语文高中知识,从高一到语文高中知识初期,我儿子就一直特别努力,可是成绩就是没提高,
gg13.sijisancan.cn
广告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