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化常识整理(劝学文化常识)
荀子《劝学》篇
一、治学的意义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i 酸而蜹rui 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君子立身处世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荣辱都是自己品行、德行的象征表示。草木多了才有禽兽居住;林木茂盛了才有樵人提斧来砍树;有大树阴才能供众鸟栖息;酿足够多的醋才能吸引来各种虫子。说出的话可能给自己招致祸患,行为举止不当可能给自身招来侮辱。所以君子谨言慎行,治学上要有所选择:知道什么该学,什么学了会招来祸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u (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蓬麻、白沙与黑沙、槐与芷根,这些都是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身的例子,我们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悲剧的时候常用"兰艾同焚",形容好的坏的放在一起时说"兰艾同盆、良莠不齐",形容好坏不相容时说"薰莸不同器",君子与小人不能放在一起如同香草同毒草恶草不能在一起。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而且要接近正直淳朴的人远离邪秽。
二、治学态度? 专一、积德(结于一兮)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乎?
瓠hu 巴鼓瑟时能让流鱼游出水来听,俞伯牙弹琴时可让远方吃草料的马儿仰起头来听。故好音乐以及好乐师好才华不会被埋没,一定会被伯乐如钟子期发现的。到某座山时,若是那里草木润泽,那山中必藏有玉石,玉石的温润可影响当地草木温润度;到某处山崖时,若是山崖上植物茂盛、又多动物且经冬不枯,那渊泉里必有蛟龙吐珠来供养着整片崖林崖柏。你积了多少德或是造了多少冤孽毒邪哪有不被人察觉的道理呀?
三、学习内容与方法与贤师的作用
《 礼》、《乐》:法而不说 (有方法无具体说明)
《 诗》、《书》:故而不切 (久远而不切实际)
《 春秋》:约而不速 (快了而不易理解)
老师讲课可与以下几种人: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瞽:盲目行事
荀子讲述了先王遗训以及儒家言行积善成德、避灾远祸等,反映了先秦教育重道德轻知识。同时《劝学》结构严谨;论据充足、善于用日常生当论据、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比喻,增强了文章形象性;铺陈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乐性强;语言犀利透避、说理性强。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荀子劝学知识点?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劝学》教案
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节选)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洪亮,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有关于《劝学》的所有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 ? ? ?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以。有……的(办法)。
3、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 ? ? ? ?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 ? ? ? ?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4、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 ? ?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曝”,晒。 ? ? ? ? ?
(3)、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 ? ? ? ?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
5、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使……弯曲。 ? ? ? ?
(2)、其曲中规:形容词做名词,弯曲的程度,弧度。 ? ? ? ? ?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 ? ? ?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 ? ? ? ?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作状语,往上;下,名词。
扩展资料: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