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常理常情(常识常理常情三常)
要是未成年人远离违法犯罪各方应该怎么做
其实要未成年人远离违反犯罪,就是应当给他确立一个正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首先,即使是读法律的人也很难有人能说100%明白中国每一条罪名,社会上因为不懂法而锒铛入狱的还少嘛?更何况是未成年人,所以从小给他灌输法条之类的没有意义,除非你希望孩子长大后要从事这方面的职业。
但是,话要说回来,是否非法犯罪我们没法绕过“三常”定理,即常识、常理、常情。(法官队伍里有很多支持“三常”定案),故此给未成年人树立一个正确的常识常理常情就非常必要,这直接关系到在他面对一个选时,准确判断出哪种行为是违反犯罪。
那么如何确立这个正确的常识常理常情呢?就要从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未成年人是一张洁白的白纸,他很好书写但是一旦染上颜色也是非常难以改变的,即所谓的“三岁看到大”,故此在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家长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身体力行还是指导教诲,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与关怀。故此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学坏,不仅仅是因为某一方面缺失的问题(比如父爱或母爱),更是因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很累,经济压力下不免少了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
综上所述,如果要让一个未成年人远离违法犯罪,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予他一个良好的家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什么是案情事理?
案情事理,案情法理,指一件案子的具体事情道理,事实认定,法律理论。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是刑法司法活动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内容。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常识、常理、常情化,是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符合经验法则的直接体现。运用常识、常理、常情可以对刑事案件的客观事实包括关键情节或重要情节和因果关系进行认定,也可以对刑事案件的主观事实包括罪过形式、犯罪倾向和犯罪动机等进行认定。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之所以应该常识、常理、常情化,是因为常识、常理、常情本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则或指引,故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常识、常理、常情化能够在一种方法论和价值论中确保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刑事裁判的正当性。
【中文关键词】 事实认定,经验法则,刑事裁判,正当性
言词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原则有哪些
一、言词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原则有哪些
(一)常识常理常情原则
在审查言词证据时,我们都要通过常识、常理、常情来判断,是否符合常人逻辑思维和行为习惯,如果违反常识、常理或常情,陈述、证言、口供就值得推敲。如被告人为逃避罪责,通常辩解无罪或罪轻,而如果被告人主动交代司法机关没有掌握的犯罪事实,就需要审慎。如盗窃案中,被告人供述的赃物与失主的陈述风马牛不相及,显然不符常理,要么这桩盗窃案的被告是另有其人,要么被告人交待是子虚无有,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认真核查,如果是前者,这桩案件就可能是错案,如果是后者,被告人的犯罪动机就值得探究。司法实务中,有的戒毒人员为逃避强戒,向管理人员自首,供述自己所谓的犯罪事实时有发生。只要我们仔细审查,这些莫须有的犯罪事实是能够鉴别出来的。
(二)最大公约数原则
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鉴定意见有时并不一致,彼此之间有矛盾,这时就需要先找到四者的交集,再去伪存真,逐步还原事实真相。最大公约数是我们审查证据常用的原则,如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的案件,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对鉴定意见不认可,就要重新鉴定、补充鉴定,最终达到彼此都接受和认可的鉴定意见,这就是最大公约数。
(三)有利被告人原则
有利被告是无罪推定原则在适用刑事诉讼证据的体现。被害人陈述和被告人供述有矛盾,在无其他旁证的情况下,采取有利被告的犯罪事实,如失主认定的赃物价值要高于被告所供述的价值或被告所供述的赃款要多于失主丢失的款物,这时就要就低不就高,认定赃物的价值;如被告行为触犯抢劫和敲诈勒索,若认定抢劫的证据不足或认定抢劫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就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四)两个“基本”原则
两个“基本”即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充分,只要不涉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不影响定罪量刑,犯罪主要事实清楚,就不必拘泥于细枝末节,有的问题查不清也无所谓,如多次作案的,数额较大的清楚,数额较小的不清;犯多种罪行的,主罪清楚,余罪不清,重罪清楚,轻罪不清;多人作案的,首犯、主犯清楚,从犯不清,这都是司法实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要穷尽犯罪事实和证据,案件就可能久拖不决,降低诉讼效率,危害司法正义。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指出:公正必须以高效为支撑,迟到的正义会使正义大打折扣,影响法治实施的权威和公信。
什么是“常识,常理,常情”
常识 就是多数人都基本掌握的一个知识 例如:红亮亮了,要止步,这是不是一个基本常识
常理 就是遵循的一个基本的规律 例如:按常理说:晚上到了12点,大多数人都入睡了
常情 就是普通的情理 例如:按常理来讲,我比你年长几岁,你应该叫我哥!
就是这样了!
课堂,滋养师生的生命土壤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随感
如果以前有人问我,“做教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也许,我没有很难有恰当的答案,可当我读完吴非老师的作品《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找到了最精彩的回答。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我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多么诗意的表达啊。时光仿佛回到2500多年前,那位在水边感叹时光飞逝的圣人,也曾发出过这样美好的畅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漫漫的旅程,那么,身为教师,我们的旅程中多了一种更为新奇的体验,因为途中有一群朝气蓬勃的生命与我们同行。如果这样看,生而为师岂非人生幸事?
看似聊天式的话语,却包含着教学的大智慧。全书共分“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照亮课堂的光”“常识常理 常情”和“这些,和课堂有关”五个部分,王老师说,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可能要上一万多节课,怎样对待每一天的每节课,既是我们的职业态度,也体现出我们的人生态度,前提是我们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一、课堂是什么?
课堂如同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是我们的一言一行,老师对待课堂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正如王老师所说,“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不能不慎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因为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节课都要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每一天,我们只是去上一节平常的课,这节课是我们职业生涯1万多节课中的一节,这不可能是使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演讲,也不可能是关乎学生生死存亡的一次重要决策。只是一节课,只要我们无愧于心,就够了。教书,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
同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就人生而言,学校和课堂也许是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境界了。那么,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做什么呢?王老师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语文教育为例,教学总提“听说读写”能力,其实最重要的是“想”,是“思考”,如果不重视“想”,“听说读写”必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阅读和写作都可以通过思维获取想象的趣味,评价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智慧,实际上是在评价他的思维能力。如今的课堂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尤其是逻辑、思辨、批判性思维等内容。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直在关注课堂,关注方法,关注效率。有人甚至企图寻求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像工厂的流水线一般,无论哪个老师用起来都屡试不爽。但实质上,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老师千差万别,怎么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方法呢?我们在开创新做法的时候,切不可矫枉过正,一定要继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部分,为现在所用。
王栋生老师回忆说,“当年听唐圭璋先生讲宋词,教室里挤满了人,唐先生80多岁了,讲话气力不足,但那双眼睛分明在告诉我们,他一直能看到宋代。有老师说,早年唐先生讲宋词,会停下来,拿出箫,吹一支曲子,箫声低回,满座怃然;他讲过的词,那些情境难以磨灭,以后吟诵辞章,耳边常回响着先生的箫声。那不是表演,是教师用生命在教学,那样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几十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记忆犹新,这是宋词的魅力,也是唐老师的教学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能让学生在这里生长,体会到成长的乐趣和滋味。
二、教师要成为怎样的人?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舞台,那么这里的组织引导者教师需要做什么就得想清楚,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会误人子弟。王老师认为,教师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学的趣味,潜移默化,逐渐也成为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的人,这是课堂的正业。在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如何成为有智慧的人,我觉得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
教育就是要唤醒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觉醒,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有可能去唤醒别人。在课堂这一方净土,教师不能辜负学生的期待,特别对小学生,他们刚进学校时是把课堂当做乐园的,他希望老师不要简单地重复教科书上的话,他希望老师能正确估计全班同学的思维能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校园没有了太多的向往,对课堂没有了更多的期待,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老师是有责任的。
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和要求要高,除了专业知识要扎实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变化,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多读书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小学教师懂得越多越好,因为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想变得有智慧,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会把立在讲台前当做享受,他有能力有信心与任何学生交流。
教师需要读书,需要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幼年时,广泛的阅读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心灵有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在少年时,在青年时,得到了滋养,萌芽了,成了一颗长的笔直的树,——除非有灾难性的看法,否则他不会倒下。
教师还应当广泛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师的教育职责,如何了解学生则是对教师智慧的检验。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状态,学生就会疏远老师,他们也会疏远知识与文明,教师的教学将没有什么价值。因此,我们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也就大致能了解他成长中发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让儿童保持梦想很不容易,千万别让他因为一件小事,因为一节课失去对学校,对教学,对教师的敬和爱。
一位教师,要尝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课堂。王老师说,“上课时面对学生,我会想象着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的姿态,再过二三十年当他们回顾中学时代时,会有哪些遗憾,会有哪些庆幸呢?”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即使一节课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与修养,所谓一辈子时间备一节课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教师自身的修炼切不可以放松。
三、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在王老师看来,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会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不妨碍他人,学生有“想”的自由。会学,敢想,是一个学生优秀的品质,只要有自由的意志和会学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栋梁。
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学生带着渴望到学校寻找有智慧的人,向他们学习方法,而不是把自己交给工厂“加工”,或是让学校驯养自己。学生来学校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更重要的是他人格的健全和思想的提升。
文明教育中长大的学生,自幼接触美好的故事,广泛的阅读,滋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总是能睁大眼睛观察世界,对新鲜事物怀着惊喜,他们在阅读时能想象出场景画面,判断事物内部的联系,推导出可能发生的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相作用推进,美好的故事抚慰着心灵,他经常能从阅读中获得启示,自我激励,逐渐获得境界。因为有阅读做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阅读成为优秀学生必备品格,我们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们在适当的年龄里去阅读应该读的书。应当在中小学阶段阅读的书,到了大学或是走上社会后再去补一是不可能,二是失去价值意义。因此,阅读的时机选择也至关重要。学生有精神追求,有阅读作为基石,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下,都会始终如一的追求自我完善。
优秀的孩子对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是带着兴趣去研究的。兴趣可以通过教学激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能有足够的智慧。教师要善于利用机会,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培养,需要多种有效的保障,教师的专业技能,课堂的组织形式,学习观念的培养,社会评价文化的认同。
一名学生当他发现思考的乐趣时,当他开始有理性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会有充实的内心,会有对探索的热爱,这样他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他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关注社会从思考身边的事物开始。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思考这一司空见惯的问题,开始思考课堂的意义、教师的价值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自信而从容地站在讲台上,站在学生中间,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因为,有一种信念需要我们去坚守,有一群孩子等待我们去陪伴,——这就是教育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王老师的描述吧: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在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教育是要让人成为合格公民,努力让我们的学生不要去买人血馒头吃。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