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是谁(公孙鞅的历史事迹)
商鞅原是卫国人,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一带,本姓姬,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卫鞅或公孙鞅。他从小聪明好学,对战国时期流行的法家学说非常感兴趣,看到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抱负,便去了魏国。
商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负责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掌管公族的事务。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治国的才干,想将他推荐给魏惠王,结果还没来得及上报这个事,公叔痤就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
有一天。魏惠王亲自去探望公叔痤的病情。闲谈之余,询问国相之后,谁可以承担管理国家大事的重任。公叔痤认真的思考了以后,回复到:“可以交托给我的门下公孙鞅,他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聪慧,有才华,足以担当大任,大王如果不同意,请一定把他杀掉,千万不能让他逃出魏国!”魏惠王根本瞧不起没有名气的商鞅,认为国相生病说了胡话,也就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就把商鞅叫到病床前对他说,“我向大王推荐你接替相位,看样子王上并没有这个打算,我对他说如果不能重用你就把你杀掉,我是先考虑君主,在考虑臣下,既然我先告诉了大王,现在我也得告诉你,趁着大王还没杀你赶快逃跑吧。”
商鞅听完后笑了笑,觉得主人真是考虑过多了,“惠王都没有听从你的话任我为相的建议,又怎么会听你杀掉我呢?”
商鞅始终没有逃跑,后来秦国招募贤才。秦孝公声称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谁为上卿。公孙鞅听到这个消息,才决定离开魏国。商鞅没有名气,想直接面见秦王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他收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
他第一次去见秦孝公时,讲了一篇“大道”,谈了很多治国的礼仪。秦孝公听到一半实在没什么兴趣,连打了三四个哈欠,后来索性就睡着了。事后,秦孝公生气的责备景监:“你怎么搞的,介绍这么个人,讲的没什么道理,哪能重用呢?”五天后商鞅又想将又想拜见秦王,秦孝公勉强答应了,这回他讲了“王道”,结果秦孝公还是听不进去,依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
商鞅接连碰壁两次,可他不甘心请求第三次觐见,这一次他道出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真正主张,法家的强国之术,“霸道”。孝公一听说“霸道”就像小孩吃到糖唐一样兴奋不已,急忙问道,”你有什么法子能使我秦国强大起来吗?”
商鞅说:“王道讲究的是顺着民情慢慢的教导,人民“霸道”可不能这样,有时候不能顺着他们的心意,反倒要使劲的改变他们的习气。没有见识的男女们,只知道得过且过的贪图眼前的好处,看不到以后的安乐。相反有魄力的国君眼光远大,他的计策是要顾及将来的长远利益。一般人就不懂得这一点,他们的日子过得苦,可是已经苦惯了,叫他们改变一下他们准会反对。实行“霸道”就得有决心,老百姓喜欢的事情不一定马上做,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情,要做就得做。等到了改革有了成效,人民得到了好处,他们也就明白了国君的苦心。要求富,就得重视农业,要求强,就得奖励将士,有了重赏,百姓才能拼命,有了重罚,百姓就不敢犯法。再者想要彻底改革,大王要学会用人不疑。任用一个人叫他放开手脚大干,不能因其他人反对就改变主意,否则不光改革的成效会前功尽弃,朝廷也会失去威信的!”秦孝公听完连连点头称赞。
过了几天商鞅第四次去见秦孝公,这时孝公一改冷漠的态度,十分热情地接见了他。两个人越谈越投机,甚至忘记了君臣的礼节。孝公兴奋地坐在了商鞅的席上。景监觉得很奇怪,偷偷问商鞅“你给大王讲了什么?他这么高兴啊?”商鞅笑和他答道,“我给他讲了强国之术“霸道”大王自然高兴了。不久,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让他具体负责秦国的变法。
改革意味着大的变动,它将牵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所有格局,它必然会与传统受益者发生利益冲突。商鞅怕遭到贵族和百姓的激烈反对,便想出了一个树立新法权威的计策。
他派人在国都的南门外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棺杆,并贴了一张告示,写着“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的人赏赐十金。”南门外人来人往,大家看到这则告示纷纷奇怪:这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要给这么高的赏金?人们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始终没有人去动手。商鞅见没有人相信,当场下令说,“谁要能把木头搬过去我赏五十斤!”这回终于有人吱声了,当着百姓的面搬走了木杆,并获得了五十赏金,由此秦国上下都意识到了秦王变法图强的决心。
从任左庶长到秦孝公去世的二十多年间,商鞅一共进行了两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他下达了第一批变法指令。首先奖励耕田织布,发展农业,禁止经商。他重视农业的思想是受里悝的影响,认为农业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手段,只有重视农业才能富国民强。其次编订户籍实行“连坐”,也就是说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须告发,不然就要一同受罚。第三奖励军功,有功劳才能获得封赏和官位,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这种做法调动了秦人的战斗积极性。此外他还制定了严苛的法令,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严刑峻法”,原则是“轻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轻的罪,也要处以极重的刑法,连把灰倒在路上也要处以严刑。甚至王子犯法也,与平民同罪。
商鞅因变法有功,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被提升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一种重要的官职。为了维护变法的成果,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是设立郡县制。新法规定,全国普遍推广郡县制,每县设立县令和县丞,这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从此以后,县就成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二是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等度量单位作统一规定,这种统一对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变法遇到很多障碍,但日渐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日益强强盛富强,终于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魏国在秦国的东边,是秦国通往中原来的重要门户,对秦威胁最大,也是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秦国富强之后,商鞅对孝公说道,“秦国和魏国因为地势的关系,不能相容,好比人换了心腹之病早晚是祸害,最终逃不过吞并与被吞病的下场。现在君主您英明,国家兴盛不如趁现在兴兵伐魏,魏国如果撑不下去,必然迁都避让,然后秦国具有山河的险固,才可以往东边发展,制服中原的诸侯,成就霸王之业!”秦孝公听后非常赞同他的计划。
公元前340年,齐赵两国向魏国进攻,魏国形势危急,商鞅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就率军趁机攻打魏国。魏国派魏卬为将,领兵抵抗秦军。凭秦魏当时的兵力而论,秦国想迅速取胜,困难还是很大的。于是商鞅给魏卬写了一封信:“从前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如今各位如今各位其主与你交战我是非常不愿意的,咱们见见面罢兵求和,你看怎么样!”魏卬欣然同意。
秦军将士提前躲在会面的地点,趁魏卬正在喝酒,埋伏的人一拥而上就活捉了他。秦军趁势打败了魏军,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魏国连年对外作战,国内空虚,只好把黄河以西大部分土地割给秦国讲和。魏惠王突然想起当年公叔痤病重时向他推荐商鞅的事,后悔地说,“我真恨我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相国的话啊!”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於、商之地十五邑封赏给他,因而号为“商君”。
商鞅推行变法使国家繁荣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贵族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对商鞅的打击便一个个都来了。秦惠文王即位后,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变法,而且对他也很尊重,并且时常在公开场合称赞他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可是在背地里他支持那些反对商鞅的人,千方百计的给他捏造罪名。
当时商鞅的一些朋友已经看得很清楚,知道惠文王,说不定哪天就要对他下毒手,私下里劝他赶快离开秦国,而商鞅一方面被惠文王制造了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贪恋在秦国的荣华富贵,不愿意离去。没多久,秦国的王子诬告商鞅密谋反叛,惠文王下令立即逮捕商鞅。商鞅得知消息后赶紧逃跑。
在逃亡的路上,他想投宿旅店,因为没有任何凭证,店主不敢收留并对他说:“这是商鞅的规定,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没有办法又跑到魏国,魏国对他早已恨之入骨,他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国的封地商邑。他组织了一些人马,准备抵抗秦军,但寡不敌众,被惠文王的军队抓获。
惠文王以残酷的刑法“车裂”把商鞅处死。商鞅死后新法被废,许多旧习俗、旧势力有卷土重来,秦国历经近二十年的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变法虽然帮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然而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法律太严酷,很快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而当年商鞅本人,也死在自己设定的严刑酷法之下,可见只用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虽然能够一时强大,但往往很快就会灭亡,所以汉朝兴起以后就不再用严酷的法治,而是采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使国家逐渐兴盛起来。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