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岭隧道死了多少人(胡麻岭隧道位于什么地方)
兰渝铁路是连接甘肃省与重庆市的国际Ⅰ级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快速铁路,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西北至西南区域间客货并重的大能力运输新通道,是第三条贯穿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兰渝铁路北起兰州车站、南至重庆北车站,穿越甘陕川渝三省一市和22个市县(区),正线全长484.4千米
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的特长隧道群之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与定西市渭源县交界处。
?起于榆中县龙泉乡的武家庄,途经胡麻岭主峰、胡麻岭梁所在的黑山乡,终至渭源县秦祁乡白土坡村。
就是这么一块地,当时被德国工程队断定为绝对不可能挖通的土地,可中铁十九局的勇士们却不信邪,一次又一次地向大自然发起挑战。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所挥洒下的汗水,最终点亮了深埋在泥土里的奇迹。胡麻岭隧道穿越了黄土高原,该地段饱富细腻松软的黄土颗粒,遇雨水侵蚀容易变形产生湿陷性黄土。
?这种土质会使得刚开挖不久的隧道,出现下沉断裂的现象。
同时隧道内的围岩结构主要由泥岩、砂岩夹泥岩、砾岩组成,均属于Ⅳ、Ⅴ级围岩,是稳定性最差危险系数最高的一批围岩。综合考量下来,胡麻岭隧道的施工难度,便被各方专家院士定性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
作业初期,施工团队分别从兰州方向入口,重庆方向出口,左右两端4个斜井同时施工。
?逐步掘进隧道深处后,施工人员在3、4号斜井处发现了棕黄色粉细砂状的土质,并且各作业口的掌子面开始出现大幅涌水的情况。
?尤其是3号斜井,水流呈喷射状不受控制,周围的沙土被稀释成了泥浆,堵住了大半壁洞穴,工程自此被迫叫停。
通过后续的勘探,发现该土质属于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平均含水量达到了20%以上。
?并且占据了整条隧道足足3250米的范围,在各个作业口也均有错综遍布的痕迹。
土层中还夹杂着着大大小小的空隙,只要挖上一铲子,便会使里面的积水流出,侵蚀沙土。
?如此极端脆弱的地质结构,使得开挖工程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境地,整个隧道内部被泥浆搅得一团糟,根本无法进行后续的支护搭建工作。
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塌方,导致人员伤亡。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这隧道内流不尽的涌水。
施工团队先是在3号斜井内采用了真空降水与注浆加固两种手段,来扼制山洞里的水位。
?可惜成效甚微,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对于化学加固原料的吸收性和扩散性,都表现得特别差,每一小段的抽水工程都需要花费起码半个月的时间才可能达标。
对于原先定下的工期而言,这样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
?延续对隧道内进行“加固”与“降水”的思路,大家又在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专家提出了实施矿山法、新奥法、新意法三合一的加固方案。
?具体为斜井内部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在各个斜井作业面以“自上而下”的三个台阶顺序开挖,令各台阶形成环形受力。
?在正洞内采用九部双侧壁导通法,将各个掌子面分为九个小部分。
每一部分都用钢架搭建成环,依靠强力的支护措施来控制围岩变形。
至于降水方面,新增了浅埋段地表井降水法:
根据浅埋段(即隧道上部覆盖层不足开挖断面宽度2倍的地段)进行划分,在各个作业面的前方与两侧地表,进行钻井至地表以下,再用抽水机进行降水作业。
?新的三合一方案工程造价较低,安全性高,运行工期短。
最重要的是,使得原本固步不前的隧道开始有了进展。虽然每月只能推进8-10米,但却大大增强了工人们的信心,所有人都重新在这片黄土中看到了希望。
最后的173米
?点击播放 GIF 0.0M
隧道的开挖工程正缓慢而稳定地进行着,1、2号斜井区域首先掘进了土层的高压富水深埋段落。
2011年8月下旬,位于1号斜井掌子面左侧的泥沙,开始不受控制地涌出,每天可达到160立方米。
?又过了一个月时间,2号斜井处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正洞掌子面的沙土涌出量,达到了每天5000立方米的惊人数字。
现场施工人员紧急设置挡泥坝、纸浆墙,但都无济于事。
水混泥沙,隧道里又重新变回了一片汪洋。
挖掘机的脚步再一次停下,工人们重新投身到隧道内部的清理工作当中。
在长达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总计清除掉沙土约5万立方米,泥浆约15万立方米,地下水更是达到了可怕的80万立方米。
直至2013年,清理工作才基本宣布告捷。
?可所有人都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松一口气,隧道每天的掘进速度太缓慢了,像是在与自然赛跑。
我们面对着源源不绝的地下水,怎么都落后了一节。
?此时专家们已经意识到,咱们现有的抽水设备,已经无法适应更深层地段开挖工作的需求量了。
基本上每个作业面都已经掘进了至少150米以下的深埋段落,面对着大量的第三系富水粉细砂,不管在哪儿钻井,都可能会出现塌孔、卡钻等窘境,成井率微乎其微。
?但工程设计师们都不想就此放弃,他们向宁夏某军区的给水团求助,然后使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钻井设备。
再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反复试验,付出了数个废井为代价,不断更换注浆配方,终于打通了一眼深达180米的降水井。
25天后,成功见证了第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这股水流像是给工人们打响的战鼓,所有工人的斗志都愈发地昂扬,各个作业口的掘进进度也实现了大跨步,平均每月都可成功掘进15米左右,5号斜井更是做到了每月27米的速度。
直至2014年5月30日,斜井加正洞的掘进已经超过了13000米,相比较两三年前,足足高出了两倍的效率。
中铁十九局的技术人员、施工团队、和后勤岗位,几乎都看到了胡麻岭隧道胜利在望。
但老天却对他们开了个并不幽默的玩笑。
?在2015年,隧道仅剩下最后的173米就可竣工时,谁也没料想到1号斜井会再度突发大规模突水涌泥,并来势汹汹地冲向了隧道后,已经喷射加固好的数千立方米围岩。
隧道在顷刻间产生了大面积塌方,泥浆支护混杂在一块冲出了十多米,地表上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塌陷洞穴。
经过这一遭后,初步估计约整整两年的工期毁于一夕。
?灾后经过技术人员的分析,胡麻岭隧道1号斜井区域以第三系砂岩为主。
该岩层呈粉细颗粒结构,成岩性差、水性复杂,是一种特殊工程性质的岩层,也是导致胡麻岭隧道内多次大型突泥涌水的元凶。
?当时整条兰渝铁路全长886公里,总共396座桥梁和225条隧道皆已全部竣工,却还迟迟不能全线通车,就是因为卡在这胡麻岭隧道的173米。
2015年夏天,德国的隧道施工团队自带设备来到咱们的胡麻岭,但却在施工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离开,并宣称“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通隧道”难道我们中国人也要在这173米面前放弃了吗?
隧道里的逆行者们
?胡麻岭隧道于2009年初正式开工,如今已经耗去了中铁十九局的战士们整整六年多的光阴。
在这六年间,他们背井离乡,成日穿梭在暗无天日的土层隧道里,不知外面的日月更替斗转星移,曾暴晒在烈日下,也曾行走在寒风中。
在胡麻岭这儿,一次又一次地被自然击垮,再重新站起来,他们的内心可曾不安过、后悔过、崩溃过?或许这一切情绪的潮起潮落,只有他们本人最为清楚。
我们能看见的,只有他们在面对自然的拷问时,选择逆行再闯隧道。
?针对1号斜井处这块棘手的“烂豆腐”,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了多次实地勘探,进行过多番考究验证,最终选择采取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的手段,来填补岩土体中的裂缝或者孔隙。
?该技术能将凝固用的浆液,通过液压或者气压的方式,注进特设的注浆钻孔,使得各孔中的注浆体相互搭接,形成一道类似帷幕的混凝土防渗墙,用于截断水流。
?同时增设泄水洞,来辅助接近岩性接触带地段的降水减压。
经过一段时期的作业实验后,证实了在这两种措施的相辅相成下,隧道的开挖过程变得十分顺利,工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最终于2017年6月19日,胡麻岭隧道宣布正式竣工。自此,兰渝铁路也实现了全线贯通。这场与大自然的鏖战,终究是由我们取得了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人向城镇走去,另一部分人则拿起铲子走向了大山。
我们的祖国山河万里,地大物博,铁路就是用来连接这大江南北的渠道。
正因这一批又一批的基建工作者们,不畏艰辛地跋山涉水,不屈不挠地开疆扩土,中国各项发展的齿轮才能环环相扣,以此转动。
?在这一次胡麻岭隧道的项目中,他们向国人,向世界展示了智慧与创新,不愧对于“基建狂魔”的名誉。
欢迎关注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