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爱弥儿情感视频(爱弥儿卢梭读后感)

  自爱是什么?卢梭在《爱弥儿》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身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它是最原始的、内在的、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欲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其他欲念都不过是自爱的演变或变体。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

  由此,不难得出,自爱是一种最原始的自我保存的情感和欲望,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内核。不仅如此,卢梭还认为自爱是纯粹且符合自然的,是一种原始肉身性的本能,甚至说可以是动物性的本能,因为动物同样具有情绪和自我保存的欲望。当然,人的自爱与动物的有所不同,因为“人的自爱会受到理性的引导和同情心的调节。”

  而我,想以《爱弥儿》中的“自爱理论”为基础,写下一些对“自我保存”、“情感“、“欲望”、“理性”、“同情心”的理解。

  “野蛮人由于缺乏各种智慧,只能具有因自然冲动而产生的情感。他的欲望决不会超出他的生理上的需要。在宇宙中他所认识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异性和休息;他所畏惧的唯一灾难就是疼痛和饥饿。我说疼痛,而不说死亡,因为一般动物从来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怖,乃是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后最早的‘收获’之一。如果有必要的话,不难用事实来支持我这种看法,也不难证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智慧的进步,恰恰是和各族人民的天然需要,或者因环境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需要成正比的,因此也是和促使他们去满足那些需要的种种欲望成正比的。”

  ——《爱弥儿》

  可见,“野蛮人”更接近于“动物的人”,它们的欲望在生理冲动下产生:饿了才觅食,渴了才喝水,遭到伤害后才逃避或者反击。野蛮人的自我保护是被动的,外界刺激它,它才做出自我保存的反应。它没有自觉的自我保存意识,也没有足够的理性来从一开始就避免遭受饥渴与伤害。

  而与上述相对的,是积极的自我保存,它具有主动性与目的性,是一种“生命驱力”:自爱。那么,回到卢梭所说,“自爱是最原始的情感,一切其他情感都是自爱的演变。”这就意味着,一切情感都是积极主动的、目的化的自我保存。在这里,必须指出,动物也具有情感。恐惧使得动物通过逃跑以自我保存,愤怒使得动物通过攻击以自我保存。但动物和人类的情感区别就在于,动物的情感是被动发生的,是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的生理反应。而人因为理性,“自爱”就可以在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刺激时发挥作用,以各种情感形式,使人积极地进行自我保存。

  可是,理性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洛克曾提倡用理性教育孩子,卢梭却反对这种教育观,因为他认为理性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

  “如果孩子懂得理性,能听懂道理,那就没有教育的必要了。理性这个官能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组合而成,因此只有其他官能发展,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其他官能发展不完善,理性也就是有缺陷的理性。所以理性其实是最难发展的东西,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爱弥尔》

  因此,在理性基本形成之前,人的自爱和动物相类似,都是比较被动的自我保存。但在理性有了雏形之后,原始情感与欲望便能驱使它,从而使人对当下乃至未来做出一定的判断,并引导人的行为。理性的驱动力是自爱(或情感),其目的也是自爱(或情感)。举例来说,羞愤,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越王勾践最终的血洗前辱,而灭吴之后,他也必定产生了强烈的快感。羞愤与快感在情感虽然上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自爱。可以说,前者是“败寇”境遇下的自爱,而后者则是“成王”境遇下的自爱。所以,自爱既是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或起点),也是一切行为的目的(或终点)。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忍心甚至乐于看到一个生物遭受痛苦,是因为他以为凭借自身的聪明和优越能够避免那种痛苦。帝王不怜惜子民,因为他自认不会沦落为子民。富人不怜惜穷人,因为他自认不会陷入贫穷。当人意识到自身的飘忽不定和各种不可预测的困境,他就会更怜惜别人。”

  “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从这种情感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起初,这种爱纯粹是无意识的。谁有助于我们的幸福,我们就喜欢他;谁给我们带来损害,我们就憎恨他。有些人由于内心的癖性,由于他们的意志,因而对我们可能带来益处或害处,所以当我们看见他们在倾其全力帮助或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对他们表示他们向我们所表示的那种情感的。谁在帮助我们,我们就要去寻找他;谁喜欢帮助我们,我们就爱他;谁在损害我们,我们就逃避他;谁企图损害我们,我们就恨他。”

  ——卢梭《爱弥儿》

  由此可见,同情,共情乃至公序良俗和道德,都建立在自爱之上。人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都经过了设身处地的思考。因为不可避免的脆弱性,人在自爱的驱动下,建立起了相互帮助的集体,并借助理性,试图完善这个集体,(例如设想更为合理的国家体制),从而达到成员们“自爱”的目的。再观从古至今社会经济的运作模式,其本质皆为交换。而“愿意交换”,或者说,愿意建立互帮互助的关系,就是该模式的前提。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由“个体人”组成的“人”,而成员们的共同意愿,可以说是集体的类意识。所以,个人的自爱扩及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类意识的自爱,也就形成了包括同情心在内的道德。

  总而言之,自爱作为名词,是人类唯一性的驱动力和目的,作为动词,就是任何行为的本质。

爱弥儿情感视频(爱弥儿卢梭读后感)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kjjgdq/551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bmzkj0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