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外线员的前途(电信外线员是干嘛的)
我怀念那个电信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文/长安18子
今天跟维护班组的人一起,到一个镇上去拆除废旧的机房设备。前几年光进铜退完成以后,这个机房早已经没有用了,里面的废旧设备需要全部拆除,给人家房屋租赁单位腾出地方来。看着机房里这些废弃的整流器、配线架、交换机等设备,不禁想起了二十几年前,在这里安装设备、割接用户那热火朝天的情景,怀念起那个电信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来。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固定电话大发展的最好时候。不知为什么,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们对电话通信的需求是那么旺盛,几千元高昂的初装费也挡不住人们的装机热情,各个电信营业厅每天都是人满为患,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城市还是乡村,用户都是拿着现金排队办理安装电话业务。电话交换设备不停地扩容,电缆线路不断地增加和延伸,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有些用户为了早日装通电话,寻情钻眼地找门路,为早一天能装上一部电话,请客吃饭送礼都是常事。甚至还有杆线不到位的用户为了装机,自掏腰包买来电线杆、电缆线等,让我们单位给他们施工装电话呢。那时候的电信员工在社会上很吃香,年轻人找对象都容易多了。
当时,我是一个电信机线员,主要负责机房交换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平时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有时装机忙的时候,也会跟着装机员们出去给用户拉线装电话,跟着他们也吃过几次用户的宴请。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单位装电话,装完机单位他们请吃饭,那个支局的七八个人都去了,由于装机员粗心大意,电话却没有调通,那个单位的领导很生气,直接告到了县局。结果县局查下去,那天参加吃饭的人都被单位处理了(那天幸好我没有去),不仅给人家用户退赔了饭钱,还要在全局职工大会上做检讨。其中有一个年龄较大的师傅,在检讨发言中说:“我不应该接受用户的吃请,给邮电标志抹了黑,我是一个绿色蛀虫……”他的发言把大家都逗笑了。由于邮电的标志色是绿色,他的这个“绿色蛀虫”名字从此传开了,成为那个年代很有名的一件趣事儿。从那以后,单位开始大力整顿在装电话中“吃拿卡要”等现象,但收效不是很大,因为当时装电话还是卖方市场、垄断经营的大环境,当时整个社会就是那样。
但遇到机房设备容量不够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加班加点扩容或者更换设备了。开始是小程控交换机,后来都换成了大程控交换机,县城用的是加拿大北电公司的,各个乡镇用的都是国产的交换设备,我们这里主要是大唐SP30交换机、中兴和华为的接入网设备等。白天安装好设备后,为了不影响用户的正常通信,一般设备割接都安排在晚上零点以后,早上六点前必须完成。我们几个参加割接的技术人员,晚上十一点多到达割接机房,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直等到十二点一过才能开始工作。先关掉老旧设备电源,然后把新设备上的用户号码,一个个地跳接到用户外线上。一盏两百瓦的大灯泡照着,机房里明亮如白昼,按照提前核对好的割接资料,对照电缆色谱,一个人负责横列端子的号码,另一个人负责直列端子的用户线,跳线拉扯到位后,两个人手里的打线枪或者绕线器马上工作,一户用户的割接很快就完成了……那时候,割接机房干通宵都成了家常便饭,冬天有电暖气取暖还好些,夏天热的时候风扇就不起作用,汗水一次次打湿了衣服。好在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正当年轻,精力旺盛,也不觉得有多么苦累。看到机房里设备不断增加,看到电话用户量不断增长,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
后来,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固定电话逐渐被手机所取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固网主要以发展宽带上网为主。但铜缆年久失修、被盗割越来越严重、也无法满足高速上网的需求,又转向大力推进光进铜退,直接将光缆拉到用户家里,一条光缆就可满足用户固话、高速上网、网络电视的所有需要。我们花费了几年的时间进行网络改造和用户迁转,加班加点才把所有的固话和宽带用户都改到了光网上。光网改造完成后,原来的机房设备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现在到了报废拆除的时候了。看着这些拆除下来的设备,我不禁感慨万千:最近这三十多年,我们国家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促进作用!在我们通信人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已经进入了通信发达国家的行列,能亲身参与和经历了这些发展变化,我很幸运,也很自豪!
长安18子,电信工程师,美文作者,喜欢诗歌、散文,原创码字写文不易,欢迎大家关注、支持、点赞、交流!
我一直都很喜欢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喜欢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期待着与有缘人的相识、相交。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kjjgdq/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