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

  本篇共收录了415册古代影印珍版资料,可以说是目前网络上最全的古代天文、历法大合集资料,收集这篇四百多册的资料非常不容易

  过程不必细说,也收集整理了这类古代影印版的天文书籍很多年了,目前整理的这些可以说是我能搜到的最全的天文历法类最多最全的书了

  部分内容截图:

  目录

  │ 《清史天文志》稿本01.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2.pdf

  │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pdf

  │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pdf

  │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pdf

  │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pdf

  │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pdf

  │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pdf

  │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pdf

  │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pdf

  │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pdf

  │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pdf

  │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pdf

  │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pdf

  │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pdf

  │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pdf

  │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pdf

  │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pdf

  │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pdf

  │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pdf

  │ 恒星星座书.苏菲.pdf

  │ 授时历议.pdf

  │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pdf

  │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pdf

  │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pdf

  │ 晋书·律历志.pdf

  │ 步天歌(影印版).pdf

  │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pdf

  │ 玉烛宝典.pdf

  │ 甘石星经.pdf

  │ 目录树.bat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pdf

  │ 观象玩占.pdf

  │ 通雅·天文.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上).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下).pdf

  │ 隋书·律历志.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一-卷二.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三-卷四.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五.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六-卷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一.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三.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二.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五.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八.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六.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四.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一.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三.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二.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五.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六.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四.pdf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

  古代历法

  选自《古代汉语》

  古代的历法,起於商代以前,後来逐步改进。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1)。由於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2)。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所谓太阳一周天,是设想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3),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地球公转的一周期。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 1/4日(实际上是365.24199日)。《书经.尧典》上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说一个整数。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做“岁实”。

  注:1.主要参考书:秦惠同《观象授时》(《皇清经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岁,混用则不别。《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3.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的节气是阳历(下文)。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下文)。

  岁的意义来源於岁星,岁星就是木星。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襄公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最早的纪年法。後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如潘岳《西征赋》有“岁在玄枵”。

  由於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岁星纪年与太岁纪年见下。

  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了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此外,古人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单阏(shan'e,音善恶,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说,屈原并非生於寅年寅月。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甲子纪年起於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单阏二年(乙卯)”、”游兆执徐三年(丙辰)“、”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後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超次”。(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由於超辰的关系,汉以後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不合,误差越来越大。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於甲子纪年。

  注:1.焉逢即阏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强梧即强圉。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做辰(上辰下会,也写作辰),也叫做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 499/940日(实际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个月。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间,也就差不多了。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连接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其中所谓“四月”,“七月”等,是指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後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视朔,因为朔的日子定错了,时序就乱了。天子告朔於诸侯,诸侯告朔於庙。史官记事,遇事件发生在朔日,必须写明。《书经.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後代史书记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纪日,史书上不记月之第几日,而记干支,所以我们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然後按干支纪日法(下文)顺推知道是月之第几日。可查杜预《春秋长历》和陈垣《二十二史朔闰表》。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做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中间。由於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所以叫做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後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蘇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1),蘇子与客乘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於临皋。”

  每月初三叫做胐,《说文》:“胐,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胐”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做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时代,一个月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叫做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时间。金文《(左弁右耳部)敦》:“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第二部份叫即生魄(也写作霸),指初八或初九到十四日或十五日,即上弦到望日的一段时间。《书经.武成》:“即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第三部份叫做既望,指十五日或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望日到下弦的一段时间。《书经.召诰蠔》:“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於丰。”第四部份叫做既死魄,指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下弦到晦日的一段时间(2)。金文《兮伯吉浮盤》:“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又有哉升魄,指初二或初三。《书经.康诰》:“惟三月哉升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旁死魄,指二十五日(3)。《书经.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一个月又分为三部份,叫做旬(甲骨文已有“旬”字)。十天为一旬,又叫“浃日(4)”。《国语.楚语》:“近不过浃日。”十二日为“浃辰”。《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

  注:1.一般注本都说《赤壁赋》的“既望”指的是七月十六日,其实是七月十七日,因为那年壬戌七月是大月。

  2.这里所谓“既望”与後代所谓“既望(十六日)”不同。

  3.关於“初吉”、“生魄”、“死魄”、“既望”这些名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依王国维说。

  4.古代以甲子纪日,称自甲至癸一次周转的十日为“浃日”。

  四、日,时,刻,分,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时(时辰)(1),一百刻。

  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後人又叫做“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做子时。“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的时间为丑时,三点到五点的时间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三点到五点为申时,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七点到九点为戌时,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这是符合古制的。

  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裏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所以叫做“刻”。古代所谓“刻”,和今人所谓“刻”稍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昼夜分为一百刻(2)。

  注:(1)现在我们依照国际习惯,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小时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成为“小时”。

  (2)梁天监年间,曾一度改为九十六刻,但不久又改过来了。铜壶滴漏法每刻有十分;用钟表计时后,每刻是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

  昼夜长短,随著时节而不同。依《後汉书》,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东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昼五十五刻八分,夜四十四刻二分。秋分昼五十五刻二分,夜四十四刻八分。这只是就中原地区来说,至於其他各地,昼夜长短是不同的(1)。

  远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纪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前边已经谈到,先秦两汉,关於每月的日期,都不说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据後人考证,这个庚辰是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後来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纪日法,但历史学家仍用干支纪日法。

  六十甲子大致相当於两个月,但是由於大月小月合起来只有五十九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对应常常是不一样的。假定正月初一是甲子,则三月初一是癸亥,等等。

  注:(1)据清代《协纪辨方书》,夏至昼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昼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春分、秋分,昼夜各四十八刻。每日是九十六刻。这是按钟表计时核算的,与《後汉书》稍有不同。

  五、四时,节,候

  一年分为四时,近代叫做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1)。

  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古代叫做“节”,或叫做“气”。每月有两个节气,在前者叫做节气,在後者叫做中气。在正常的时候,二十四个节气和四时十二个月的配合如下表:

  (一)春季

  正 月(孟春) 立春 雨水

  二 月(仲春) 惊蛰 春分

  三 月(季春) 清明 谷雨

  (二)夏季

  四 月(孟夏) 立夏 小满

  五 月(仲夏) 芒种 夏至

  六 月(季夏) 小暑 大暑

  (三)秋季

  七 月(孟秋) 立秋 处暑

  八 月(仲秋) 白露 秋分

  九 月(季秋) 寒露 霜降

  (四)冬季

  十 月(孟冬) 立冬 小雪

  十一月(仲冬) 大雪 冬至

  十二月(季冬) 小寒 大寒

  最初的时候,大约只规定了四个节气,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简称“分至”(3)。在《书经.尧典》裏,叫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文)。後来增加到八个节气,即《左传.僖公五年》所谓“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最後规定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淮南子》中,二十四个节气已经具备。

  二十四个节气是一个太阳年的二十四等分,所以按阳历节气是固定的。一个太阳年共约365又1/4日,因此,每一个节气是15.2日有奇(4)。因此,一半阳历年上半年每月六日、二十一日是节气,下半年是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

  比节更小的单位是“候”。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一个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谓“时候”,就是指时令河节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候无爽。”古人所谓“岁候”,也是指时令和节候。《文选》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岁候初过半,荃惠岂久芬!”

  降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所谓岁实,是一岁(一个太阳年)实行之数。八等分为八节(分至启闭),二十四等分为节气、中气,七十二等分为候。

  古人凭什麼规定节气呢?凭天文。具体的办法是:昼测日影,夜考中星。

  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影最短;冬至日影一丈三尺,影最长。其馀节气由此类推。详见《後汉书.历法》。

  所谓夜考中星,是观察初昏时刻的中天星座。白天见日不见星,所以要在初昏观星。《尚书.尧典》说: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中,指昼夜平分。日指昼,宵指夜。昼夜平分,则“日中”、“宵中”是一样的。仲夏、仲冬,指夏至、冬至。日永指夏至昼长;日短,指冬至昼短。仲春日中星鸟,是说春分初昏中星为鹑鸟(即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仲夏日永星火,是说夏至初昏中星为大火(即心宿);仲秋宵中星虚,是说秋分初昏中星为虚宿;仲冬日短星昴,是说冬至初昏中星为昴宿。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他们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座标(5);日躔(chan,音缠,太阳经过的星座)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我们观测到了初昏中星,也就可以推知日躔所在,同时也可以推知时令节气。例如《尧典》初昏中星是星宿,那麼日躔在胃,这是当时春分的季节。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注:(1)周历以子月为正月,所以四时都比夏历早两个月。《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秋阳”指的是夏历五、六月的太阳。

  (2)农历每年的节气,日期并不完全固定。

  (3)“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长,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长。

  (4)这里是所谓恒气,但实际规定的节气不是二十四等分。日行有迟有速,冬至日行最速,春分前三日已行天一个象限(九十度),等等。後人历法精密,以日行天的度数规定节气,叫做定气,与恒气稍有出入。参看下文《赢缩》。

  (5)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天文历是什么

  天文学是历法的基础,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

  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扩展资料

  玛雅人天文历法:

  玛雅人拥有比现代人还渊博的天文知识,对于月亮、地球、太阳、金星和其他星体的运行以及相应的历法,都非常准确。玛雅人有22种历法,涵盖了太阳系及其之外众多星球的运行周期。

  玛雅人的天文台充满特色,功能或外观都与现代天文台十分类似。以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为例:建筑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台阶通往大平台;一个圆筒状的底楼建筑,上面有一个半球型的盖子,是天文望远镜伸出的地方。

  底楼的四个门刚好对准四个方位,向东方望去,是春分、秋分的日出方向,向东北方望去,是夏至的日出方向,向东南方望去,是冬至日出的方向。

  玛雅人有好几处天文台,考古学家认定是一个天文观测网。最负盛名的奇钦伊查天文台,是玛稚文化中唯一的圆形建筑物。一道螺旋形的梯道通向三层平台,顶上有一对观察星座的天窗。

  从上层北窗口的墙壁(厚达3米)所形成的对角线望去,可以看到春分、秋分之际落日的半圆;南窗口的对角线又恰好指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天文台的观察窗,都对准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于178l年由赫歇尔发现。

  海王星,于1846由柏林天文台发现。千年之前的玛雅人何以知道它们的存在,何以掌握它们的运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文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文历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天文学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主要介绍中国的古代天文历法,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紧密联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记事作为记时的标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天干与地支、浑天仪与地动仪、古代天文历法等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君安思危(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79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bmzkj0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